不只有台南北門、七股有鹽田,早年在嘉義布袋、東石掌潭及網寮一帶也有瓦盤鹽田。與台南都是台灣主要產鹽地區,現在曬鹽風光不在,嘉義布袋文化協會不讓百年鹽業只存在記憶裡,努力推動社區再生,並整建洲南鹽場、鹽田復曬,讓老鹽工回來這片熟悉的土地,將鹽田文化、生態保育加以保存、傳承,也為孩子打造一個樂園。
「洲南鹽場」是一塊「文化鹽田」,97年重新整建復曬,提供鹽田文化導覽、環境教育,讓遊客用雙手雙腳親自體驗鹽場的老靈魂與新魅力。入口處高蹺鴴藝術造景還安裝太陽能發電,晚上會發光喔!!
往裡面走,到處都有不一樣的自然生態。貼地生長的植物是馬鞍藤,可貼於鼻頭上防曬。
像愛心又像馬鞍形狀的攀藤植物,因外型而命名為「馬鞍藤」。
摘一片適合自己鼻子大小,貼於鼻頭可防曬喔。
小朋友們第一次體驗,感覺特別有趣!!
前面小火車車廂以前是用來載運鹽的,現在改造成洗手間,不僅帶有濃濃懷舊氛圍,還很實用呢。
洲南鹽場
布袋漁、鹽產業盛行自清領時期, 於1824年建蓋洲南鹽場,開始帶動臺灣鹽田的「白金歲月」。是臺灣製鹽總廠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,至今大約近200年歷史。
大自然的智慧,利用潮汐引入海水,再加上土地、季風、陽光以及人的技術、勞力,才能產曬出潔白、晶透的鹽。
鹽承續 布袋嘴文化協會
臺灣曬鹽分為傳統鹽灘曬鹽及機械化鹽灘兩個時期。經時代演進,臺灣食鹽由自產轉為進口,布袋鹽田於2001年正式走入歷史。布袋嘴文化協會以「快樂鹽田心鹽村」為願景,2008年開始整建洲南鹽場,2016年還獲得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。
剛走進來便端上「鹽工茶」讓我們享用。
什麼是鹽工茶??!!這是加上黑糖、霜鹽及地瓜粉製作的糖水,讓鹽工可以補充電解質,還有補足感。
霜鹽是布袋手工曬鹽,是霜降節氣、10月底之後收成的鹽巴。這個季節接近冬天,日曬時間短、氣溫低,鹽巴結晶速度慢,口感較為濃郁且紮實,還有海水中的礦物質、微量元素,是很美味可口家庭用鹽。
為我們導覽的老師”海菜”,帶孩子走覽布袋鹽田一圈,還說了有關曬鹽、製鹽各種知識。
帶領孩子宣示,除了注意自己的安全,也會用心感受海水、土地、季風與陽光,將土地公的智慧放心中,做一個快樂小鹽工。
鹽場一旁以鮮蚵殼打造的高蹺鴴藝術品,還有澎湖咾咕石也裝飾其中。咾咕石源自於澎湖,當時船運當壓艙石使用送來台,是布袋早期蓋房子主要建材,後來房子拆除後才又搬來這裡生態展示使用。
沒有曬鹽之後,閒置鹽田變成溼地,豐富的底棲生物,是許多水鳥、高蹺鴴、東方環頸鴴及小燕鷗的餐桌及繁殖區,也是候鳥過境度冬棲息時的重要場所。
鹽田發現鳥兒的腳印,是早上鳥兒覓食食物的證據。
附近生長的濱水菜,是可食用的濱海植物之一。
接著脫鞋、赤著腳走進鹽田大小蒸發池、鹵缸、結晶池,近距離觀察傳統曬鹽過程。
鹽田土是砂土與黏土6:4的比例混和,很紮實才能留住水份。
也因長期浸泡海水,除了貝類、螺類聚集,鹽份也比較高,摸起來也較為Q軟。
海水經過前面濕地的淨化,乾淨的海水來到大蒸發池。
用手感覺泥土及海水的感覺,磨一磨泥土,綠色是青苔的土,黑色是黏土的顏色。
由波美計來測試海的鹹度。海水大約從3度開始,目前看起來大約5度,大約1公升的水裡有50克的鹽。
再用腳踩踏鹽田裡深淺、硬軟不一的泥土,親自感受爛泥穿越趾縫的酥軟、鹽場的老靈魂與新魅力。
鹵缸泡腳區,這裡水深危險,小朋友走進時一定要特別注意。
結晶區,底下是瓦盤鹽田。
一拿起,裡面全是鹽的結晶體。利用太陽能蒸發水分,才能取得顆粒狀結晶體,可以用舌頭來感受大自然提煉的海鹽跟家裡的鹽巴有何不同。
不同的蒸發池,水的高度及鹽度也會不同,超過25度會有過飽和的狀態,吃起來會苦。
這一區的鹽可以讓孩子體驗磨砂泡腳。
石輪是早年用來碾平鹽埕地用的,非常重,一個孩子是推不動的。
洲南小舖是以前鹽警住的地方,現在打造特色商店,裡面販售許多鹽相關特色伴手禮、文創用品。
有霜鹽、鹽花、藻鹽、海鹽蘇打餅、燈泡文件夾、海鹽牛奶冰、蛋黃堅果冰淇淋以及一口冰。
一口冰是濱水菜與鳳梨製作,口感非常特別。
很有意思的鹽田體驗,是都市孩子難得一見的景象,也讓孩子認識大自然的奧秘、製鹽過程,是寓教於樂的好地方。
近期留言